A股:大家请做好准备,信号已经足够明显,节后即将迎来新的行情

你的位置:爱游戏·体育(AYX)APP > 新闻动态 > A股:大家请做好准备,信号已经足够明显,节后即将迎来新的行情
A股:大家请做好准备,信号已经足够明显,节后即将迎来新的行情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9:33    点击次数:52

2025年4月30日,A股以一场“暗流涌动”的分化行情为4月画上句点。沪指微跌0.23%,深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上涨0.51%和0.83%,全市场超3400只个股上涨,科技股掀起涨停潮,银行、电力等权重板块却集体“熄火”。这一幕,像极了2019年4月银行股调整后科技股接力的历史剧本。市场的天平似乎正在悄然倾斜,而节后能否开启新一轮行情?答案或许藏在三个关键信号中。

信号一:权重股“退场”与科技股“狂欢”的博弈

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,银行板块大跌1.75%,华夏银行重挫8%,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等四大行集体回调。表面看,这是业绩分化的结果——一季度多家银行净利润同比下滑,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凸显。例如,华夏银行净利下降14%,工行、建行降幅均接近4%。但更深层的逻辑在于,权重股的主动回调往往为题材股腾挪出资金空间。
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机器人、AI、算力等科技板块集体爆发。南方精工、精工科技等15只机器人概念股涨停,人形机器人指数飙升6.8%;华为昇腾、智谱AI等概念涨幅超3%。这种分化并非偶然:政策面上,高层频繁提及“新质生产力”和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发酵;资金面上,一季度公募基金大幅加仓半导体和AI硬件,中芯国际、立讯精密等龙头获机构重仓布局。

市场的“跷跷板效应”背后,是资金对未来的预判。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坦言:“银行股代表的是旧经济的防御价值,而科技股承载的是新经济的增长想象。当政策与产业周期共振时,资金自然会用脚投票。”

信号二:政策底与市场底的“双重共振”

4月的政策工具箱可谓火力全开。汇金公司首次明确“平准基金”定位,央行释放1.2万亿元流动性,人社部推动2.4万亿养老金入市,这些举措被市场视为“政策底”的明确信号。更关键的是,4月政治局会议定调“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”,并首次将“人工智能+”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,与2020年“新基建”的提法遥相呼应。

产业层面,北京市对采购国产GPU芯片的企业提供补贴,工信部加速自动驾驶标准制定,光伏用银需求因技术迭代不达预期而激增12%……这些细节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主线:科技自主可控与高端制造升级。

而市场底的确认,则体现在资金行为的微妙变化。尽管4月30日主力资金净流出42亿,但小单资金逆势流入112亿,散户进场意愿强烈;北向资金尾盘悄然回流,单日净买入超30亿。这种“游资接棒机构”的现象,与2023年AI行情启动前的资金轮动如出一辙。

信号三:外部风险的“危”与“机”

节后行情的一大变量,来自大洋彼岸的博弈。美联储6月降息概率升至57%,若成真,全球流动性宽松将利好新兴市场;但美国对华关税分级方案即将落地,家电、纺织等出口链板块可能面临“冰火两重天”。

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美股波动。4月29日,纳斯达克单日暴涨12.16%,创2001年以来最大涨幅,但超微电脑、Snap等科技股盘后暴跌,凸显市场情绪的极端分化。这种波动可能通过港股传导至A股——4月30日南向资金净卖出64亿港元,外资对节后行情仍存疑虑。

不过,危中有机。美国一季度GDP因贸易逆差激增可能萎缩1.4%,而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.7%,光伏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需求井喷,这种基本面的“剪刀差”或吸引更多国际资本转向A股。

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但会押韵

回顾近五年五一节后的A股表现,2020年因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催生7%暴涨,2023年AI主线节后单月涨幅超20%。当下市场与这些时点有诸多相似:政策红利释放、科技产业突破、资金风格切换。

但不同之处在于,当前市场面临更复杂的宏观环境。一方面,银行息差收窄、地产销售疲软拖累传统经济;另一方面,人形机器人量产(宇树科技G1续航突破)、AI大模型商用(DeepSeek落地)、量子计算套利等新技术已从概念步入产业化。这种新旧动能的碰撞,决定了行情不再是普涨,而是结构性的“强者恒强”。

抓住“三把钥匙”

对于投资者而言,节后行情需把握三个关键:

1. 政策催化:关注5月关税清单落地、美联储议息会议等事件,若外部压力缓和,科技股反弹持续性将增强;

2. 量能验证:成交额需稳定在1.2万亿以上,若持续缩量,需警惕冲高回落风险;

3. 产业趋势:机器人、AI算力、半导体设备等硬科技赛道,以及黄金、高股息等防御品种,或构成“攻守兼备”的组合。

正如一位资深交易员所言:“A股最危险的时刻,往往是新旧周期交替时的迷茫。但当政策、资金、产业形成共振时,最好的策略就是顺势而为。”节后的市场,或许正站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上。